魯施氏有二子,其一好學,其一好兵。好學者以術干齊侯;齊侯納之,以為諸公子之傅。好兵者之楚,以 法干楚王;王悅之,以為軍正。祿富其家,爵榮其親。施氏之鄰人孟氏同有二子,所業亦同,而窘於貧。羨施氏之有,因從請進趨之方。二子以實告孟氏。孟氏之一 子之秦,以術干秦王。秦王曰:「當今諸侯力爭,所務兵食而已。若用仁義治吾國,是滅亡之道。」遂宮而放之。其一子之衛,以法干衛侯。衛侯曰:「吾弱國也, 而攝乎大國之間。大國吾事之,小國吾撫之,是求安之道。若賴兵權,滅亡可待矣。若全而歸之,適於他國,為吾之患不輕矣。」遂刖之,而還諸魯。
既反,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讓施氏。施氏曰:「凡得時者昌,失時者亡。子道與吾同,而 功與吾異,失時者也,非行之謬也。且天下理無常是,事無常非。先日所用,今或棄之;今之所棄,後或用之。此用與不用,無定是非也。投隙抵時,應事無方,屬乎智。智苟不足,使若博如孔丘,術如呂尚,焉往而不窮哉?」孟氏父子舍然無慍容,曰:「吾知之矣。子勿重言!」
話說在魯國姓施的人家有兩個兒子,一個喜好文學政治,一個專研武功兵法。
喜好文學政治的兒子去見齊侯,齊侯就請他當太子的老師;
專研武功兵法的兒子去見楚王,楚王也用了他,請他當「軍正」的官。
施家的鄰居姓孟的也有兩個兒子,也都愛文學政治、武功兵法,他很羨慕施家的富有。
孟氏:「你為什麼這麼富有啊?」
施氏:「因為我的兩個小孩都用他們所學的在當官啊!」
於是姓孟家人的命令喜愛文學政治的兒子,去遊說秦王。
孟家的大兒子說:「仁義治國。」
秦王:「現在是以武力相爭的時代,你要我用仁義來治國,豈不是要秦國自取敗亡?」
於是把他處「宮刑」,並將他趕出秦國。
專研武功兵法的二兒子去衛國見衛王。
孟家的二兒子說:「兵法治國。」
衛王:「衛國是弱國,你要我用兵法治國,豈不是要衛國隨時被殲滅嗎?」
於是把他處「刖刑」,逐回魯國。
孟氏:「為什麼我的兩個小孩都失敗了,還被判了殘酷的重刑?」
施氏:「『得時者昌,失時者亡』,天下的道理本來就沒有永遠是對的,相對的也沒有永遠是錯的,以前所採用的方法很棒,今天可能完全沒有用。用與不用,並沒有對錯之分啊!」
列子:「人為的道理,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,能夠因應時間、狀況的變化,才是真正的智者。
當智慧不夠時,就算有廣博的學問如孔子般,善於各種機巧術數如呂尚,怎麼會不走向窮困啊?
原文 列子_說符篇
白話譯文 李強生
如果花點時間去深入古書,會發現很多實用的智慧!
看這一段裏列子說明了如何運用智慧創造契機,不會運用者,窮困也是必然的。
留言列表